石垣島媽祖宮発展協會

建設目的和目的

早在過去日本殖民時代1895年(日清戰爭結束)至1945年(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)間的50年,台灣與石垣島早期居民們的交流,並無國界之分,原本相距不遠的兩島,是可以隨時搭船自由來往。
隨著頻繁的交流,兩島之間亦建立著深厚的信頼關係。
在明治時代,台灣開始有許多移民陸續來到西表島進行採礦工作,到石垣島開墾農業。

然而當時的石垣島正處於蚊蟲叮咬傅染瘧疾的高度危瞼期。前來開墾的台灣移民們,同時得面對猖獗肆虐的瘧疾,並努力開墾巒荒地為良田。
到了昭和初期,由台灣人成立的大同拓殖株式會社,一口氣帶了600多位移民來到石垣島栽培鳳梨及茶葉。
由於語言及文化隔?,有一段時間與當地人發生了許多摩擦。幸好隨著引進新農具及水牛,並在努力不懈持續拓荒土地之下,將鳳梨成功量産成為島上特産之一。
漸漸消解了彼此的糾紛,雙方關係趨緩後彼此更加互信互賴。

台灣人帶來的菠蘿是石垣島的典型特產。

這些離郷背井過著無法想像艱辛生活,並時時得與造成許多犠牲者的瘧疾對抗的移民們,只能寄託信仰。
籍著信仰,祈求農作豐牧,家族平安,遠離瘧疾,治癒病痛等個人煩惱,或是祈求避開颱風等自然災害。基於此,台灣移民們在當地居民的理解下,借用名藏御嶽之地,開始了土地公祭。
隨後這樣的習俗也融入當地,終於獲得居民的認同。
原本為各人各自祭祈的土地公祭,隨著台友會的成立,之後以琉球華僑總會,現為琉球華僑總會八重山分會名義,以組織方式營運,繼續傅承這項傅統。 
目前不僅台灣出身者後代,連許多市民及觀光客也都可自由參加。
這個融合友情,文化,和平的祭祠活動,實際上也受到不少到此來訪的日本國内觀光客注目。
就這樣,台灣雖是最靠近石垣島的日本境外國家,但隨著長久世代開墾農業,加上文化生活漸漸相互依存,實際上則有著如親戚兄弟般深切的信賴關係。

目前海内外來訪石垣島的觀光客,毎年約有140多萬人,是日本當紅的人氣觀光地。其中約有萬多人來自台灣,約萬多人來自中國。
 「唐人國際親善之碑」也成為觀光客們的指定景點,成為必訪之地。

許多前來「唐人國際親善之碑」參訪的人士,多次表達希望能在石垣島豎立代表「世界友情及和平交流」的地標。在台灣及中國均有廣大信?的海上女神「石垣宮」的建設,便由然而生。

現在,水牛在石垣島的觀光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
回顧過去這段透過藝術文化及經濟上的交流而逐漸加深的友情,深信籍由「石垣宮」的建立,更可以台灣為首,進而與亜洲各國進行更多交流。

從而跨越國籍。語言,意識形態,宗教的隔閡,成為加深友情及彼此信賴的橋樑。
而「石垣島媽祖宮發展協會」的成立,正是為了將這份深切友情的歴史更深植人心,期能興台灣為首的亞洲各國人士,大家齊心合作,建立代表和平交流橋?的「媽祖宮」。

石垣島媽祖宮發展協會 代表理事 東郷清龍